(二)閱讀《小石潭記》,完成9-12題。 (15分)
小石潭記
柳宗元
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聞水聲,如鳴珮環,心樂之。伐竹取道,下見小潭,水尤清冽。全石以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為坻,為嶼,為嵁,為巖。青樹翠蔓,蒙絡搖綴,參差披拂。
潭中魚可百許頭,皆若空游無所依,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佁然不動,俶爾遠逝,往來翕忽。似與游者相樂。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滅可見。其岸勢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四面竹樹環合,寂寥無人,凄神寒骨,悄愴幽邃。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。
同游者:吳武陵,龔古,余弟宗玄。隸而從者,崔氏二小生:曰恕己,曰奉壹。
9.解釋下列加點的司珸。(4分)
⑴潭中魚可百許頭( ) (2)佁然不動( ) ⑶俶爾遠逝( ) ⑷以其境過清( )
10.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。(4 分)
⑴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
(2)其岸勢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11.下列對文章內容和寫法分析不當的一項是( ) (3 分)
A.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記,按“發現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——小潭溪流——潭上感受——交代同游者”的順序,記錄了作者游覽的經歷。
B.文章開篇以環佩相擊之音來寫水聲,表現出水聲的清脆,令人愉悅;同時也借水聲烘托出環境的幽靜。
C.第②段寫游魚,先總體寫魚的大體數量和“空游無所依”的狀態,接著采用特寫鏡火寫日光魚影,勾面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。
D.作者善用正面和側面的描寫方法來寫景物,如“斗折蛇行',就是采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。
12.作者感到“凄神寒骨,悄愴幽邃”,這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冷清所致,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。請結合選文和鏈接材料(作者同時期在永州寫給友人的信),探究其深層原因。(4分)
[鏈接材料]
仆⑴悶即出游,時到幽樹好石,暫得一笑,已⑵復不樂。何者?譬如囚拘圓土⑶一遇和景⑷,伸展支體,亦以為適,然終不得出,豈復能久為舒暢哉? (選自柳宗元《與李翰林建書》,有刪節)
[注]⑴仆:對自己的謙稱。⑵已:過一會兒。⑶譬如囚拘圓土:好像被因禁在圓形圍墻之中。⑷和景:溫暖的日光。
答案:
9.可:大約 佁然:呆呆的樣子 俶爾:忽然 清:凄清
10. (1)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,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。(2)兩岸的地勢象狗的牙齒一樣相互交錯,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。
11.D(解析:“斗折蛇行”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表現溪水的曲折蜿蜓。)
12. (1)柳家元寫小石潭的美景,是為寫自己被貶后的憤懣孤凄做鋪墊,以樂景寫悲情,也隱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沒的境地; (2)材料中“警如囚居圓土”“然終不得出”等句,也表達了對統治者排擠埋沒人才的不滿和嘲諷,進一步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壓抑和孤凄。(解析:分析這道題需結合柳宗元被貶的背景。小石源記主要表達的情感就是柳宋元被貶后內心的壓抑。欲抑先揚,同時結合材料得出對統治者的不滿,結合具體語句作答即可。)
|